1960年,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。当时,蒙哥马利元帅赞叹道:“您指挥的三大战役简直堪称世界级,堪称伟大战役中的佼佼者。”然而,毛主席并未接受这个夸奖,反而摇头说道:“我更满意的是‘四渡赤水’那一仗。”
蒙哥马利元帅显得十分疑惑,回国后,他对“四渡赤水”进行了深入研究,最终总结出四个字——“眼花缭乱”。这场战役确实让他如同面对一场复杂多变的棋局,感到目不暇接。
“四渡赤水”战役,经过无数军界、史学界的专家们反复分析与研究,学者们往往用数万字的篇幅来讲述这一场战役的精彩纷呈。其复杂的战术和布局,常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,与蒙哥马利的感受不谋而合。实际上,这场战斗的细节和策略组合,堪称神鬼莫测的战争大戏。
在这场战斗中,毛主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智,多次巧妙运用计策,错综复杂、环环相扣,使得整个战役变得宛如一部精彩的戏剧。而军事专家更是评价道:“‘四渡赤水’创造了三个‘之最’:
展开剩余82%1. 用计密集度最高——让蒋介石疲于应对;
2. 变化最多——让蒋介石防不胜防;
3. 无懈可击——面对毛主席这样的对手,蒋介石只能望洋兴叹。
然而,我认为“四渡赤水”之战,最值得冠以的“之最”应是:最“眼花缭乱”。
请看“四渡赤水河示意图”(见下图),从中你会看到那条迂回曲折的红线,盘旋曲折,千变万化,令人目不暇接。那时,中央红军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,国民党方面随即召开了“战役检讨会”。为了尽可能还原这场战役的全貌,几个参谋人员整整忙碌了一个通宵,才勉强在地图上标出了双方军队的行进路线。
但蒋介石一看地图,立刻要求将其撤走。原因何在?陈诚事后解释说:“地图上那红色、蓝色的线条交织错乱,犹如一团乱麻,而最让总裁困惑的是,代表红军的红线一直在变动,毫无规律可言。”蒋介石觉得那张地图“看不懂,无法解读”,于是下令撤掉。
从这一点看,显然不仅仅是蒙哥马利,连蒋介石这个亲身经历者也未能从“四渡赤水”的战术布局中看清楚真正的战局。
那么,毛主席究竟是如何规划出这条错综复杂的“四渡赤水”线路?其中到底施用了多少巧妙的计谋呢?
1934年10月,红军主力部队被迫从艰难建立的根据地撤离,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。经过“湘江之战”后,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重重封锁线,但兵力也从八万多减至不足四万人。在面对40多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下,红军的实际总指挥李德依然坚持按照原计划行进,寄希望于与红二军、红六军团会合。然而,朱德、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清楚,如果继续按照原路线行军,红军将面临更严重的损失,甚至可能会全军覆没。
此时,毛主席站了出来,他毫不客气地指出,如果不改变现有计划,红军必将遭遇灭顶之灾。毛主席提出了改道贵州的建议,因为贵州敌军较少,红军可以借此避开敌人的主力。
毛主席的建议让中央军委看到了一线希望,最终,李德不得不放弃原计划,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。果然,红军迅速改变行军方向,成功摆脱了敌军的追击,占领了遵义,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。
在遵义,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,会议纠正了“左”倾错误的军事方针,并实际上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。不过,毛主席并未立即担任最高指挥,而是被定为周恩来同志的“军事协助者”,充当参谋长的角色。
红军的战略调动让蒋介石大为震惊,他立即调动了150个团的兵力,准备围剿遵义。然而,与之前的围堵战不同,红军已经从完全的被动转为主动,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反而被红军牵制了。
遵义之战的形势十分严峻,红军该如何应对呢?毛主席并未采取直接的对抗,而是决定通过巧妙的机动,迅速突破敌军封锁。毛主席的这一决策显示了他超凡的军事智慧和对局势的敏锐洞察。
至1935年1月,红军终于成功渡过赤水河,这是著名的“一渡赤水”,标志着红军暂时脱离了敌人的围追堵截。毛主席的这一举措让蒋介石猝不及防,红军的战略主动权重新回到手中。
然而,战斗远未结束。红军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斗后,再度成功实施了“四渡赤水”的战术,不仅有效分散了敌军的兵力,还成功打乱了蒋介石的整个作战计划。
正是凭借这种出奇制胜的军事策略,毛主席和红军最终赢得了长征中的关键胜利。至此,毛主席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全军的认可,红军上下纷纷为毛主席的指挥才华所折服。
有一句歌词在大型音乐史诗《东方红》中唱道: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。”这句歌词正是红军官兵们对毛主席军事智慧的真实写照。
毛主席自己曾表示,他并未受过正规军事训练,而是在战场上通过实践学习指挥战争。他的军事才能不仅来源于天赋的胆识与气魄,还源于他深厚的学识和哲学思维,以及他数十年战斗中积累的丰富经验。毛主席的军事智慧不仅超越了当时的敌人,也将他推向了军事指挥的巅峰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联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