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利钦曾提到,自己能够成为总统并取得成功,离不开帕维尔·谢尔盖耶维奇·格拉乔夫在政变中的关键作用。那么,格拉乔夫到底是谁?他的最终命运又如何呢?
格拉乔夫,苏联的一位杰出军事人物,在“八一九政变”爆发之前,他就已担任苏军空降兵司令一职,并在军中具有极高的声望与影响力。
尽管如此,格拉乔夫并非出自显赫的家庭背景。他的父亲只是一个冶金工人,因此格拉乔夫能够走上军界的高峰,完全凭借个人的努力与才华。他的军旅生涯开始于1965年,当时年仅17岁的格拉乔夫应征入伍,加入了苏联陆军空降部队。无论是日常训练,还是自学进修,他都非常刻苦,最终成功考入了列宁共青团梁赞高级空降指挥员学校。
1969年,格拉乔夫顺利从军校毕业后,凭借突出的军事才能迅速获得了晋升,先后担任侦察排长、连长以及伞兵训练营营长等职务。因其表现杰出,他受到了上级的重视,并被推荐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格拉乔夫最为人知的战功,是在阿富汗战场上的表现。在苏联与阿富汗的战争中,格拉乔夫两度亲赴战场,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。尽管战局复杂,阿富汗反政府武装顽强抵抗,且地形复杂多变,战争进展艰难,但格拉乔夫依然表现得异常英勇。
有一次,他带领50人的小分队,空降到敌人重重包围的腹地,成功占领了一处武器库,且该库的装备足以支撑一个师的兵力。这个空投行动风险极大,敌人就在附近,但格拉乔夫却精准判断形势,勇敢行动,最终成功夺得了这座战略性武器库。
为了让上级相信自己的战果,格拉乔夫甚至特意拍摄了照片,寄给了国防部长索科洛夫。这样的冒险和决心,充分展示了他非凡的勇气与领导才能。
此外,格拉乔夫还曾指挥一次与阿富汗政府军的联合突袭。虽然得到了敌人设伏的情报,但他没有选择退却,而是果断带队猛冲,成功突围,避免了更大规模的伤亡。由于他在战场上屡屡立下赫赫战功,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将其视为噩梦,甚至为其悬赏刺杀。
格拉乔夫的军事才能获得了莫斯科的高度认可。1988年,他被晋升为少将,随后还被派往总参谋部军事学院深造,这样的机会,几乎都是军中高层的“专属”。他毕业后不久便被任命为苏军空降兵副司令,半年后又被提拔为司令,时年42岁。这种晋升速度堪称惊人,但无论是上级还是下属,大家对他无不心服口服。
1991年8月19日,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、国防部长亚佐夫等保守派势力发动了著名的“八一九政变”。政变的背景是戈尔巴乔夫与加盟共和国达成协议,计划实施一项新的条约,试图重组苏联,但这一决定遭到部分高层的强烈反对,最终酿成了政变。政变发动当天,戈尔巴乔夫被软禁,亚纳耶夫临时接任总统职务,随即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。
然而,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却立场鲜明地反对政变,他不仅拒绝服从政变的命令,还号召民众举行罢工、集会,积极反抗。当局为了夺回莫斯科的控制,命令军队围攻叶利钦的办公地点——白宫。此时,格拉乔夫,作为当时负责军事指挥的高级将领,却选择了背叛。他不仅拒绝执行上级命令,还公开支持叶利钦,甚至为叶利钦通风报信,确保他能够及时掌握政变的进展。
格拉乔夫不仅派出专门的队伍保护叶利钦,还亲自帮助叶利钦登上坦克,向公众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。这一系列举动为叶利钦提供了巨大的支持,而政变最终失败,叶利钦则趁机清除政敌,获得了更强的权力。
政变后,叶利钦为报答格拉乔夫的支持,将其提拔为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,并由中将升为上将。格拉乔夫的职位和威信进一步提升,他成为了叶利钦的得力干将。
然而,随后的政治风云变幻让格拉乔夫的命运急转直下。1993年,叶利钦与议会之间的矛盾加剧,甚至发生了暴力冲突。为了夺回控制,叶利钦下令让军队炮轰议会所在地——白宫。在接到命令后,格拉乔夫却显得犹豫不决,甚至要求叶利钦出具书面命令,以确保自己不被陷害。这一事件的后果是沉重的,最终议会被镇压,127人死亡,600多人受伤。格拉乔夫也因此背上了沉重的骂名,尽管他在执行任务时并非全心支持此举,但依然受到了公开的指责。
1994年,车臣战争爆发,格拉乔夫被任命为总指挥。战争初期,格拉乔夫信心满满,甚至豪言:“只需要十几个小时的轰炸,格罗兹尼就会轻松解决。”然而,战场的情况却远比他想象的复杂。在指挥作战过程中,格拉乔夫频频犯下轻敌的错误,导致俄军三路大军全面溃败。战争的失败让他在军中的威望急剧下滑,声誉一落千丈。
而格拉乔夫的腐败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,尤其是在俄罗斯军队撤离东欧的过程中,他涉嫌非法变卖军备,积累了巨额财富。军内不少高层对此极为不满,尤其是列别德公开指责他,最终在政治斗争中,格拉乔夫成为了叶利钦的亲信,依然在高位上享有权力。
然而,随着时局变化,叶利钦在第二次竞选总统时决定借助列别德的支持,最终撤掉了格拉乔夫的职务。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,格拉乔夫痛心地承认:“我的第一个错误,就是同意去当国防部长。”
格拉乔夫的结局,正是苏联和俄罗斯政治斗争中的缩影。曾经的英雄,最终也未能逃脱权力更替与政治漩涡的残酷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联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