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联曾是上个世纪的重要国家之一,但在二战结束后,它逐渐走向衰落。1991年,苏联解体的序幕由立陶宛打响。这个国家的国土面积虽然只有6.53万平方公里,仅有7个城市,从大国的视角来看,它显得十分微小。然而,正是这样一个小国,敢于率先宣布脱离苏联,迈向独立。
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,是一个庞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。苏联的解体意味着失去了这个联盟的控制权,最终导致了整个政治实体的瓦解。在解体之前,苏联内部已经存在诸多问题。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政治体制使得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被忽视,马克思主义逐渐僵化,限制了民众表达意见的自由。这些思想矛盾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逐渐浮出水面。
展开剩余72%苏联过度发展重工业,忽视了轻工业、手工业和农业,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,引发了各种危机,引起了人民的广泛不满。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激发了各种矛盾的爆发,尽管被称为“新思想”,实质上却是右倾保守主义,即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。
立陶宛历史上鲜为人知,但无论在二战期间还是更早的历史中,都曾多次被其他国家占领。立陶宛与俄罗斯帝国有着复杂的恩怨。作为波罗的海东岸的一员,立陶宛与波兰一样,是中欧地区著名的民族主义独立国家之一。立陶宛人民一直以来都以其特有的民族特色著称,有时也被视为排外。
1988年底,立陶宛的民族主义组织发起了“萨尤季斯”运动,要求废除苏德条约,并开始了独立运动的先河。到了1990年,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涨,立陶宛在最高苏维埃选举中获胜,正式宣布独立。尽管苏联不承认这一独立,但立陶宛态度坚定,毫不动摇。
1990年至1991年期间,苏联派军队介入,占领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,并切断了石油和天然气供应,试图迫使立陶宛屈服。然而,立陶宛并未退让,反而坚定地制定了国家保卫措施,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武装部队。国际压力和内部矛盾最终迫使苏联取消对立陶宛的制裁。
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,戈尔巴乔夫最终选择了妥协,承认了立陶宛的独立地位。立陶宛因此成为正式的独立国家,开始了通向自由世界的道路。这段历史充满了不同立场和角度,尽管过程并不轻松愉快,但最终的结果对双方都是可以接受的,问题得以和平解决。
立陶宛在挣扎与坚持中,最终走上了自己期望的道路,成为了最终的赢家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联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