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头条创作挑战赛期间,邓尼金是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先锋之一。作为白卫军的领袖,他在多个战役中屡次打击红军,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资损失,几乎让苏维埃政权在初期就灭亡。在他的带领下,白军一度逼近莫斯科,这一度威胁到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。因此,他在苏联时期被视为“国家的罪人”。然而,邓尼金同样也有反对乌克兰独立的立场,尤其是在二战时期,他坚决反对德国进攻苏联。这些矛盾的立场是如何产生的呢?
邓尼金的军事生涯源于他的家庭背景。他的父亲原本是农奴,年轻时参军,最终成为一名二等兵,在军队里历尽艰辛,才升至少校。尽管父亲并未在军队中取得显赫地位,但他的军旅经历对邓尼金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,激发了他从小就渴望从事军事事业的梦想。可惜,在邓尼金13岁时,父亲因病去世,家庭经济陷入困境。原本仅靠微薄的军饷勉强维持生计,父亲的去世让家庭经济更加拮据,邓尼金不得不一边求学,一边做零工补贴家用。
邓尼金18岁时,决定追随父亲的足迹,投身军旅。他考入基辅步兵士官学校,并凭借优异成绩顺利进入总参学院。虽然没有显赫的背景,邓尼金依然在军队中迅速崭露头角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,他已成为基辅地区集团军的总指挥,先后指挥过加里西亚和罗马尼亚战役,屡次立下赫赫战功。
展开剩余77%随着二月革命的爆发,沙俄帝国倒台,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,并承诺支持苏维埃政权,旨在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等的俄国。临时政府获得了苏维埃和布尔什维克的支持,赢得了工人和农民的广泛期望。邓尼金最初也抱有很高的期望,积极支持新政府,并担任了政府的最高统帅参谋长、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总司令。他还辅佐了三任总司令。
然而,临时政府的无力使得国家陷入混乱,军队组织松散,中下层阶级的生活状况也越来越恶化。随着民众对政府失去信任,军队内部不满情绪加剧,甚至陆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兵变,企图通过武力改变现状。虽然兵变被苏维埃领导的工兵部队击败,科尔尼洛夫最终被关押,但邓尼金也因牵连被捕入狱。几个月后,随着苏维埃政权的成立,邓尼金和科尔尼洛夫逃出了监狱,邓尼金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转变为强烈反对,认为正是这个新兴政权的存在,使得俄国的统一梦想无法实现。
最初,邓尼金与科尔尼洛夫在顿河地区组建了反苏武装,以游击战形式与红军进行抗争。在科尔尼洛夫被炸死后,邓尼金的力量大幅削弱,不得不转移至北高加索地区,重新组建一支由富农、地主、学生和军官组成的志愿军。
十月革命后,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一系列激进的政策,激怒了包括资产阶级、部分军人、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各类社会力量。俄国陷入了极度动荡,反对苏维埃的武装势力也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,其中,高尔察克的势力最为强大。
高尔察克不仅拥有世袭贵族身份,还在沙俄军队中担任过重要职务。沙皇尼古拉二世被推翻后,他是第一位公开支持临时政府的高级军官,宣称自己忠诚于祖国,而非任何政权。邓尼金与高尔察克有相似的理念——希望临时政府能够恢复秩序,对苏维埃政权持敌对态度。十月革命爆发后,邓尼金和高尔察克联合发起了对苏维埃政权的反攻。
当高尔察克重新建立临时政府后,邓尼金全力支持并参与了进攻苏维埃政权的战争。高尔察克战死后,邓尼金接管了他的残部,继续与苏维埃作战,成为了反苏力量的主导人物。邓尼金自封为“俄罗斯南方政府”的总司令,实际上成为了这一地区的军事独裁者。
此时,邓尼金的军队人数已超过15万,其中许多是沙俄时期的精英军官。凭借着军队的高水平训练和协约国的支持,邓尼金的实力显得异常强大。在对苏俄的战斗中,邓尼金取得了不少军事胜利。尤其在乌克兰,随着彼得留拉领导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重新建立,邓尼金认为彼得留拉推行的乌克兰民族主义政策将导致俄国的分裂。因此,他发起了进攻,最终迫使彼得留拉政府流亡。
邓尼金最为人知的战役,是对莫斯科的进攻。攻占乌克兰东南部和顿巴斯地区后,邓尼金迅速部署南俄军队向莫斯科进军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南俄军队占领了波尔多瓦、萨拉托夫、切尔尼戈夫等地,并深度打击了红军的后勤补给线。到10月,邓尼金的部队已经占领了图拉,距离莫斯科仅剩200公里。邓尼金几乎确信,只要拿下莫斯科,俄国便能重新统一。莫斯科的政府高层开始慌乱,许多官员已经开始规划转移政权。然而,列宁发出了号召,迅速动员了超过20万工农群众投入战斗。
在接下来的战斗中,乌克兰的无政府主义军队也从背后攻击邓尼金的运输线,形成包围之势。最终,邓尼金在夹击之下惨败,撤退至克里米亚。
1920年,形势已经急转直下,邓尼金带领残部退守克里米亚,辞去了“俄罗斯南方政府”总司令职务,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流亡生涯。
虽然邓尼金在流亡期间依旧关注着世界局势,尤其是二战期间,他对纳粹德国提出了严厉批评。二战爆发后,邓尼金坚决站在苏联一边,支持反法西斯斗争,甚至向斯大林写信请求重返战场。然而,邓尼金与苏维埃政权始终没有和解。二战后,他还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写信,反对将前俄国军官交给苏联。最终,邓尼金于1947年在美国去世,享年75岁。
尽管他在苏维埃政权初期的敌对行动让他被视为“国家的罪人”,但随着苏联历史的重新评估,邓尼金的形象逐渐发生了转变。到了苏联末期,他甚至被视为“爱国将领”,并出现在一些历史教科书中。2005年,邓尼金的女儿获得普京的批准,将其遗体运回莫斯科,并以“爱国将领”的身份安葬在顿河修道院墓园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万联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